中信證券:打造一流投資銀行,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評論:0

國君海通並購爲本輪周期首單頭部機構並購案例,也是行業首單上市券商並購案例,響應了國家打造一流投資銀行、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宏觀方向,長期有望顯著改變行業競爭格局,並爲證券行業後續並購重組打开空間。推薦同屬同一實控人的證券公司以及後續市場化並購可能性較高的證券公司。

事件:

2024年9月5日,國泰君安公告擬通過向海通證券全體A/H股換股股東發行A/H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並海通證券並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

並購影響:本輪周期首單頭部機構並購案例,有望顯著改變行業競爭格局。

自2023年11月證監會提出鼓勵並購重組號召以來,證券行業並購重組持續取得突破,國聯民生、浙商國都、西部國融、國信萬和先後推出自身並購重組計劃。但前期並購集中於中型券商,此次國君海通並購方案的推出是此輪周期首單頭部機構並購案例,有望對證券行業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具體來看:

資產及資本均位居行業首位:根據兩家證券公司的2024年中報,國君海通總資產規模分別爲8981億和7214億元,排名行業第2和第5位,合並後總資產16195億,位居行業首位,領先次席8.32%(1245億);歸屬母公司淨資產規模分別爲1681億和1630億元,排名行業第3和第4位,合並後歸母淨資產3311億位居行業首位,領先次席11.37%(518億);淨資本分別爲917和855億,位居行業第5和第7,合並後淨資本1772億位居行業首位,領先次席21.29%(311億)。

收入利潤距頭部仍有空間,經營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受海通國際風險事件影響,海通證券淨利潤近三年來顯著承壓,根據兩家公司的2024年中報數據計算,國君海通合並後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分別爲260億和60億,均排名行業第2(國君爲第6和第4),爲行業榜首的86.1%和56.6%。以此計算,合並後攤薄年化ROE爲3.6%,較行業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如不考慮2024H1海通國際業務利潤負面影響,則合並後利潤規模有望達到行業榜首的81.3%。

各項業務實力均位居行業前三,信用業務優勢明顯。分業務來看,國君海通2024H1合並後的經紀、投行、資管、利息和投資收益規模爲48億、20億、28億、28億和68億,分別排名行業第2、第1、第3、第1和第2。投行收入和信用業務收入均登頂行業,領先行業次席16%和152%,在其最具優勢的信用業務中2024H1國君海通合並後的融出資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資產規模分別達1469和955億元,領先行業次席335和394億元;經紀業務與榜首實力較爲接近,落後行業榜首2.3%;資管與投資業務落後行業榜首44%和43%。

並購意義:響應一流投資銀行構建要求,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的宏觀方向。2024年證監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形成2至3家具備國際競爭力與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具體要求。國君海通合並方案的推出標志着一流投行的建設與**开始充分落地於實踐,圍繞優化行業資源配置的後續舉措值得期待。

後續展望:成爲上市券商並購案例藍本,有望推動多項資本市場運作

此次國君海通並購是行業首單上市券商並購,將在國有企業換股並購定價、並購退市機制、中小股東利益保護等多個方面進行嘗試,有望爲後續其他上市券商並購積累經驗。同時,圍繞證券公司對於公募基金的“一參一控”限制,風險資產剝離等問題,機構的股權運作值得關注。

風險因素:

A股成交額大幅下降,信用業務風險暴露,自營業務投資虧損,資本市場**進度不及預期,收購進展不及預期或失敗風險。

投資建議:

國君海通並購方案的落地有望深度推動行業資源優化配置,並爲證券行業後續並購重組打开空間。在此趨勢下,行業活力和資本市場關注度有望顯著提升,推薦:1)同屬同一實控人的證券機構;2)後續市場化並購可能性較高的證券公司。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當日發布的《晨會》報告,證券分析師:田良  陸昊  邵子欽  童成墩  薛姣  林永健

發表評論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