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擴大醫療高水平开放,護航高質量發展

評論:0

近期醫療領域對外开放、制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清零”等措施,均是對年初對外开放行動方案的落實。其中,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幹細胞和基因治療技術开發應用的开放或能幫助提升國內醫療水平、引進先進管理經驗,但考慮到醫保支付等因素,建議關注後續實施細則落地和試點效果。展望後續,我國還將堅持以开放促**,預計對外开放有望從建設更高水平开放型經濟新體制、穩步擴大制度型开放、優化區域开放布局三方面持續推進。

事件:

近期對外开放動作頻頻,包括:9月7日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發布《關於在醫療領域开展擴大开放試點工作的通知》,一方面是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中醫類除外,不含並購公立醫院),另一方面是在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從事人體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开發和技術應用,以用於產品注冊上市和生產;9月9日2024年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發布,制造業領域限制措施“清零”等。

堅持對外开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近期醫療領域擴大試點、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全面取消等措施均是對年初對外开放行動方案精神的落地。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1-7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394.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9.6%,延續了2023年的下降趨勢,外資信心仍顯不足。對外开放在多次重要會議上均被提及,也被寫入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對外开放的基本國策。根據商務部數據統計,雖然外資企業只佔市場主體的2%,但卻創造了約4000萬個就業崗位,貢獻了全國進出口的40%、稅收的16%和創新投入的16%,因此穩外資對於中國經濟至關重要。近期多項對外开放舉措實際上是對年初《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簡稱“對外开放行動方案”)的落實,即“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准入”、“允許北京、上海、廣東等自由貿易試驗區選擇若幹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在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开發和應用等領域進行擴大开放試點”。

針對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院,考慮到醫保支付、人才流動、信息互通等因素,此次舉措更多仍是釋放醫療領域开放的信號意義,建議關注後續實施規則的落地。

此前,國家規定醫療機構僅限合資企業,未對外商完全开放。除港澳台地區投資人在國內設立的獨資醫療機構可以100%控制企業股權外,法律規定設立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的股權中,外資所佔股比不高於70%。此次,“允許外商獨資辦醫療機構” 體現了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开放姿態,也有助於提升整體醫療水平、改善就醫環境,以及引進國外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通知明確,“設立外商獨資醫院的具體條件、要求和程序等將另行通知”。參考2013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管理的相關規則,預計後續可能要求外國投資者具有豐富的醫療機構投資與管理經驗,以及國際領先的醫學技術和設備,以改善所在地在醫療服務能力、醫療質量、技術、資金和醫療設施方面的不足。此外,中信證券也需要注意到,外商獨資醫院發展仍然存在一定障礙需要突破,例如尚不能被納入醫保範圍、外籍醫師來華執業、公立醫院人才流動,以及與本地醫院的互聯互通等。疊加外商投資的醫療機構數量當前佔比不到1%,試點初期或難以對醫療機構格局產生實質影響,更多還是釋放醫療領域开放的信號意義。

針對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從事人體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开發和技術應用,此舉措有助於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細胞與基因治療的創新和成本降低。

從試點地區來看,各地自由貿易試驗區將繼續作爲我國**开放的橋頭堡。實際上,在年初對外开放行動方案落地後,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就已經出台相關生物醫藥對外开放的文件,开始布局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开發和應用擴大开放試點工作。伴隨監管政策的明確以及相關藥品的獲批上市,我國幹細胞與基因診斷治療治療技術發展或將持續提速。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數據,2023年共登記81項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類臨牀試驗,較2022年增長近1倍。外資細胞與基因治療企業的進入可以幫助引進國際領先的技術,也能推動本土企業的創新以及高技術含量治療的成本降低。此次通知指出“所有經過注冊上市和批准生產的產品,可在全國範圍使用”,這預示着外商投資企業雖然是在試點自貿區生產,但是可以進行全國銷售應用。但是參考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9005號建議的答復》,由於臨牀應用時間較短以及檢測價格較高、技術尚不成熟、基因檢測行業有待進一步規範等原因,基因檢測全面納入基本醫保支付範圍的條件尚不成熟。

展望後續,全球跨國投資持續低迷,國際形勢錯綜復雜,要堅持以开放促**,塑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一方面,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跨國投資持續低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GDP增長率僅爲3.3%,且預計2024年將進一步下行至3.2%。經濟壓力下,企業投資意愿不足,全球跨國投資持續低迷。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範圍內的外國直接投資規模爲1.3萬億美元,同比下降2%,2024年或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另一方面,當前國際形勢紛繁復雜,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持續演繹。美國方面,對華強硬已成兩黨共識,無論大選結果如何,美國對華在經貿、科技等領域的競爭及打壓或將長期持續;歐洲方面,新一屆歐洲議會加速右傾,保守主義和保護主義思潮擡頭。在此背景下,必須要堅持以开放促**,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战,引領全球治理,主動塑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預計對外开放有望從建設更高水平开放型經濟新體制、穩步擴大制度型开放、優化區域开放布局三方面持續推進。

第一,後續將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开放型經濟新體制。這將有效發揮我國在全球經濟循環中的競爭優勢,並實現高水平對外开放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有機結合。

第二,後續將穩步擴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貿體制**,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這將有效提振外資信心,穩定外貿局勢,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

第三,後續將優化區域开放布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這將有效分散潛在的外部風險,確保我國經濟安全。就具體舉措而言,參考近期政策思路,後續或將進一步落實制造業准入限制清零,繼續擴大服務業領域對外开放,如結合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平台开展服務業开放試點工作和在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繼續增加服務業條目等。

風險因素:

美國經濟形勢超預期惡化;中美博弈超預期加劇;全球地緣政治局勢超預期惡化;**效果不及預期。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4年9月10日發布的《新發展格局系列報告之二十三—擴大高水平开放,護航高質量發展》報告,分析師:楊帆S1010515100001;於翔S1010519110003;遙遠S1010521090003;任柳蓉S1010524030002

發表評論 0條評論